组词典 成语

息事宁人

基础信息

  • 成语息事宁人
  • 繁体息事寧人
  • 拼音xī shì níng rén
  • 怎么读
  • 注音 ㄒㄧˊ ㄕˋ ㄋㄧㄥˊ ㄖㄣˊ
  • 语法 联合式成语
  • 近义词 排难解纷 、平心静气 、善罢甘休 
  • 反义词 播弄是非 、大发雷霆 、呼风唤雨 
  • 用法 联合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含褒义
  • 注释 息:平息;宁:使安定。原指不生事,不骚扰百姓,后指调解纠纷,使事情平息下来,使人们平安相处。
  • 例子 息事宁人的做法,有时只会助长邪恶,于事反无补益
  • 出处 后汉书·章帝纪》:其令有司,罪非殊死,且勿案验;及吏人条书相告,不得听受,冀以息事宁人。

【息事宁人】的意思 (成语典)

解释

指平息纷争,以使彼此相安。

出处

出处:后汉书.卷三.肃宗孝章帝纪二年春正月乙酉,诏曰:「令云『人有产子者复,勿筭三岁。』今诸怀妊者,赐胎养谷人三斛,复其夫,勿筭一岁,着以为令。」又诏三公曰:「方春生养,万物莩甲,宜助萌阳,以育时物。其令有司,罪非殊死且勿案验,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,冀以息事宁人,敬奉天气。立秋如故。夫俗吏矫饰外貌,似是而非,揆之人事则悦耳,论之阴阳则伤化,朕甚餍之,甚苦之。安静之吏,悃愊无华,日计不足,月计有余。如襄城令刘方,吏人同声谓之不烦,虽未有它异,斯亦殆近之矣。闲敕二千石各尚宽明,而今富奸行赂於下,贪吏枉法於上,使有罪不论而无过被刑,甚大逆也。夫以苛为察,以刻为明,以轻为德,以重为威,四者或兴,则下有怨心。吾诏书数下,冠盖接道,而吏不加理,人或失职,其咎安在?勉思旧令,称朕意焉。」

书证

《后汉书.卷三.肃宗孝章帝纪》:「其令有司,罪非殊死且勿案验,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,冀以息事宁人,敬奉天气。」(源) 清.赵翼《瓯北诗话》卷六:「其时朝廷之上,无不以画疆守盟,息事宁人为上策。而放翁独以复雠雪耻,长篇短咏,寓其悲愤。」 《清史稿.卷一一.高宗本纪二》:「己卯,以用兵金川劳费,密谕傅恒息事宁人。」 《清史稿.卷一五八.邦交志六》:「或更遣使赴日本报聘,辨明开炮轰船原委,以释疑怨,为息事宁人之计。」

造句

息事宁人的做法,有时只会助长邪恶,於事反无补益。 老一辈的长者总以忍让为本,凡事大都采取息事宁人的作法。 老李为人最怕麻烦,所以事事抱持息事宁人的态度,与人无争。 更多句子 ++

【息事宁人】的意思

原指为政不生事扰民。《后汉书.卷三.肃宗孝章帝纪》:「其令有司,罪非殊死且勿案验,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,冀以息事宁人,敬奉天气」后多指调停纷争,以使彼此相安。清.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.卷二三.滦阳续录五》:「谬答以畏,可息事宁人。彼此相激,伊于胡底乎?」

【息事宁人】的意思 (辞典简编版)

原指为政不生事扰民,后指平息纷争,使彼此相安无事。【造句】:这种息事宁人的做法,只会让问题日益恶化而已。

【息事宁人】图片

息事宁人

浏览历史